在当前的金融领域中,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应用,既有机会存在,也面临着挑战,这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它与多个国家的央行政策走向相关,并且和全球金融的稳定紧密相连,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中国外汇与数字货币相关政策
2021 年开始,中国在外汇领域持续进行探索与发展。我国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应运而生,其目标是为数字经济提供通用的基础货币。这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运作产生了影响,并且在国内的许多场所进行了试点应用,比如在一些商场以及企业内部的使用场景等,使得交易更加便捷高效。从全球范围来看,各个国家的外汇政策与数字货币的规划存在差异,国际间的政策交流合作也在逐步开展。在国际会议上,像 G20 相关会议中,各国也在对应对方法进行探讨。
国际清算银行的工作梳理
2020 年 7 月,国际清算银行采取了重要行动。其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向 G20 提交了报告。在该报告梳理出的五方面共 19 项工作中,第 18 项和第 19 项与新的支付基础设施和安排相关。这一工作重点涵盖了提高全球稳定币安排的稳健性等内容。此前,全球在稳定币的使用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此报告促使各国在这方面构建更可靠、更安全的网络。许多国家开始跟进研究,比如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分析适合本国的稳定币安排改进方案。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路线图
2020 年 10 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发挥了关键作用。国际清算银行委员会报告提出了改进跨境支付的路线图。同时还发布了对全球稳定币监管的最终建议报告。这一时期,全球各国央行和金融机构都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来应对。以美国为例,其国内的监管机构对不同企业在跨境支付中涉足数字货币的活动进行了深入审查,这有助于确定既符合市场发展又能保障金融安全的监管模式。其他国家也在纷纷调研自身如何实施这些建议。
G20会议强调监管
2021 年 4 月的 G20 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视频会议提及了重要内容。会议强调要把跨境支付体系的路线图落实到位,还要求全球稳定币必须满足相关监管规定。这显示出在全球层面,对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的合规性是很重视的。比如新兴市场经济体需要保证能够跟上这些监管要求,避免在全球金融交易活动中处于落后状态。中国等大国也需要对自身在跨境支付数字货币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以确保能够顺利地与其他国家在全球商业交往中实现对接。
央行数字货币多角度理解
央行数字货币和全球稳定币的理解角度有很多。从货币形态演变方面来看,纸币向数字货币发生了重大跨越。在历史上,相关的货币形态转变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例如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过渡曾是社会经济发展与金融科技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下,数字货币正快速发展。从货币竞争的角度来讲,全球不同国家的货币竞争十分激烈,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能否取得优势非常重要。如果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占据优势,就能更快速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未来应当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在我国的不同产业中正在尝试不同的应用模式。在制造业领域,传统制造业遭遇效率提升以及成本降低的难题。通过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全自动车间等方式,能够提高生产运营效率,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在服务业方面,借助数字经济可以实现消费体验的提升,比如电商平台不断优化算法,为消费者推送心仪的产品。实体农业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精确种植灌溉,避免资源浪费。最后想问大家,如果数字货币全面应用于跨境支付,你们认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消费会更快地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