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暂定”现灵活
央行数字货币的名称历经数次更迭,2016年3月25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院将其命名为D-RMB,后来在2018年变更为DCEP,目前则称作数字人民币,即e-CNY。然而,在相关白皮书中,这一名称被清楚地标记为“暂定”,这表明未来可能会有所变动。这显示了在探索阶段,对名称的界定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表述的准确性。
高规格吹风会释放信号
此次关于数字人民币的媒体通气会级别颇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货币金银局局长罗锐等众多高级官员均莅临现场。这尚属首次举办此类高规格的汇报会,旨在梳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历程。此举充分展现了央行对这一项目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反映出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已至关键阶段,有必要向公众清晰展示研发的进展与成果。
发布主体显重要
《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署名发布,而非“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院”或人行其他司局。这种发布形式,加之高规格的吹风会,共同昭示了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入了一个标志性的新阶段。白皮书正式发布,彰显了其在数字人民币发展历程中的核心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加密货币对立鲜明
白皮书指出,尽管e-CNY的研发背景与加密货币紧密相连,但围绕其的讨论多偏向负面。自比特币问世以来,私营企业已推出超过一万种加密货币,这些货币的总市值更是突破了1.3万亿美元。这些加密货币具有“去中心化”等特性,然而,由于它们缺乏价值基础等限制,它们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货币的角色,甚至可能被用于投机行为,这对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
稳定币风险诸多
加密货币价格起伏不定,为此,商业机构推出了所谓的“稳定币”,其中部分甚至打算推出覆盖全球的稳定币。然而,这一做法给国际货币及支付结算体系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指出,应当积极促进央行数字货币的进步,以此凸显央行数字货币在应对这些问题上的积极作用以及其主导地位。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探索
报道中,记者们常会问及数字人民币是否运用了区块链技术。人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所长穆长春表示,区块链技术以其数据不可篡改等明显优点而著称,但在处理能力和扩展性上却有所欠缺,更适合在低流量环境下使用。鉴于这些特性,央行正在研究其在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创新运用,力图为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开辟更多途径。
大家对数字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未来的走向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此外,请不要忘记点赞此篇文章,并予以转发。